同很多人一样,每当一周空气质量公报见诸报端,我便总会在其上面凝眉半天。然而每次“排排坐”,我也总同不少人一样满脸疑窦:为什么车公庄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每次都那么高,而且屡拔头筹?车公庄并没有京西那样高耸入云的大烟囱,没有足以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大工厂,与同是人流、车流密集的前门相比,岂会如此“高处不胜寒”?
弧疑之际,报纸刊载了环境质量监测中心的一位教授的阐释:“这主要与空气质量测量站点的设置位置有较大的关系。”文章说,“车公庄地区的测试站点设在紧临车公庄西路的马路边缘,并且离地面较低,而前门地区的站点设置在前门楼东南角,不仅离地面较高,而且四周树木较多……测试出的数据自然有所差异。”这个答复不仅没能让我明白,反而更加糊涂:如此严肃、重大的问题,其原因怎么会是一个测试点距地面高度的小问题?以8月14日至8月20日那周的空气污染指数为例,车公庄(202)比前门(96)高出一倍还多,如此悬殊的差异也算“自然”?
测试站点距地面的高低,我想不是什么技术问题,更不是什么复杂难办的问题。当整个污染指数的分布“摆不平”时,只要稍稍留意一下,问题似乎并不难解决。然而现实的情况是,它至今仍在被熟视无睹。由此让我更加怀疑,有如此“精确度”的空气污染指数有什么用?它莫非仅仅是对关注像模像样指数的人们一种幽默:谁让你们对我们的“指数”那么认真?
由是我想,在我们监测空气污染指数之前,是否有必要先监测一下自己内部的污染指数?比如主要污染物是什么?是麻木不仁,还是不以为然?敷衍了事度是多少?形式主义能达到几级?